Taijiquan

This content has been archived. It may no longer be relevant

天下太极出武当。

  这个“太极”指的是“太极拳”。那么,武当太极拳诞生在哪里呢?是武当山哪座山峰?哪座岩庙、宫观?现在有了初步答案:就是丹江口市官山镇杉沟村的太极洞及太极观。

  900年前,武当山天柱峰西边的大山沟里长满了古杉,无边无岸的大杉树,苍苍茫茫,遮天蔽日,于是,杉沟这个名字就产生了。

  杉沟,是武当山一块风水宝地,也是武当丹士张三丰修行隐居的地方。宋元时期,张三丰领着他的众多弟子,在这里创作发明了影响我国哲学界与武术界的太极图与太极拳。

  

 

杉沟附近的太极洞,传说张三丰曾在此修行

太极观与太极爷

  太极观坐落在杉沟北山的半坡上,距沟口5公里。这是一座阶梯式的三进大院道观,十分宏伟壮观。门外有两棵大银杏树,门额的匾上书有“古太极观”四字。太极观内有祖师殿、太极殿、火星殿、娘娘殿、财神殿、龙虎殿等。

  祖师殿。属于太极观正殿,殿内供奉真武大帝,真武大帝是武当山的主神,也是太极观内第一主神。真武大帝面前的守护神是周公、桃花。

  太极殿。殿内供奉太极观主神太极爷。他身穿八卦衣道袍,一手握宝剑,一手托太极图,面部表情十分严肃。面前护卫神是天聋和地哑。地哑手里抱个箱子,天聋手里捧着个“太极八卦盘”。奇怪的是,在其它庙宇,天聋、地哑本是文昌帝君的守护神,在太极观为什么又成了太极爷的守护神呢?这一点,值得探究。

  火星殿。属偏殿,殿内供奉有两个火星爷。一个是武火星,有6只手;一个是文火星,手里拿着火镰。

  娘娘殿。属偏殿,殿内供奉正宫娘娘、西宫娘娘、东宫娘娘(实为三仙娘娘)。娘娘殿内还有两尊十分奇特的神。一个是管种牛痘的,手拿一个钵子,钵内装着豆子;另一个一手拿弓,一手拿箭,寓意种牛痘百发百中,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花病的恐惧。

  财神殿。殿内供奉文财神和武财神。

  龙虎殿。是太极观第一层大殿,殿内有龙虎二将,分把大门左右两边,手执武器,十分高大威武,为太极观守护神。

  清咸丰三年(公元1853年),杉沟一带遭了水灾,太极观完全被泥石流掩埋。现在,仅剩庙门外一左一右两棵大银杏树,它告诉人们,这里是太极观遗址。

  清末,人们又修建了太极观三间大殿,土木结构。殿内神像在文革时被毁,此殿现在依然存在。

  太极观后面,有一石窟,深、高均为1.1米,宽0.93米。洞顶呈弧形,洞内依岩凿有神台,台上有一青年坐像,身背一口宝剑,头顶有髻,显然是个年轻道士。人们说,他是张爷,即张三丰,但最普遍的说法是太极爷。

  用“太极”命名的道教宫观太极观,在武当山乃至全国,独此一家。而太极爷这位神仙是谁呢?笔者遍查《武当山志》、《武当神仙大观》、《中国民间诸神》、《神仙传》、《中华百神图》等书,皆无记载。据笔者调查,太极观的大名,全官山镇人几乎都知道,但太极爷的知名度范围,只有30平方公里。所以,志书、游记等书籍无一记载。

  道教是多神系宗教,每位神仙都有十分显赫的来历与出处,并且在神仙系列里有一定的位置与级别,有明确的职责分工,甚至还有多种传说与故事。太极爷作为太极观的主神,在武当山乃至全国其它道教宫观中,皆未出现。这就值得人们思考。

  采访中,有当地人称石窟内神像为“张爷”。张爷,是武当山人对张三丰的尊称,那么,太极观的太极爷是不是张三丰呢?武当山各大宫观内多有张三丰铜像,但人们只称“张爷”,不称“太极爷”。为了揭开这个谜底,笔者搜集了包括武当山在内的全国各处的张三丰画像图片,并请太极观附近的老人们辨认,这些图片中有没有他们熟悉的太极观太极爷。

  有村民说,《中华百神图》中的张三丰画像,就是他们太极观的太极爷。其特点是:四方脸,手执宝剑,托太极图。不过,这位村民又补充了一句:他们的太极爷表情更为严肃,没有笑意。

  那么,让我们看一看《中华百神图》中对张三丰的解释:“张三丰是个颇具神秘色彩的道士,传说,张三丰吃了吕洞宾给他的仙枣后,成为得道仙人,遂浪迹江湖行踪不定。后到湖北武当山,入山修炼,结庵于玉虚宫前。张三丰创武当道并创‘内家拳’。武当道士历来均在教内秘密传授内家拳技,至今仍然保持这种传统。”

  现在有个疑问,古时民间有个不成文的传统,画匠在新塑神像前,心里没“谱”,他不知道自己所塑神像的面容应该是什么样子,于是,他便到人群里暗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脸庞与表情,牢牢记在心里,这叫“抓像”。一旦“抓像”成功,新神像塑成,被“抓像”的人就会死去。因为“抓像”就等于抓走了他的魂魄。所以,古时候活人是不准将自己塑成神像的。再者,我国有“死后封神”的民俗,如范蠡、关羽等皆属例证。那么,由此推断,张三丰在被人们尊为太极爷时,已仙逝多年了。最起码的常识,在太极观石窟刻字的 “大元至元二十一年岁次甲申正月”之前,也就是公元1284年之前,张三丰早已去世了。那么,明代皇帝要寻找的张三丰,又是谁呢?

  据《武当道教史略》记载:“洪武二十四年,明太祖遗三山高道使于四方,清理道教,因‘闻其名’,故特意叮嘱使者:‘有张玄玄,可请来。’玄玄是张三丰的字,但始终未找到张三丰。”

  明成祖朱棣,于永乐三年 (公元1405年)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,此后又多次派人寻访,于永乐五年(公元1408年)邀请真仙张三丰;次年,再命张宇初寻访;永乐十年,命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到武当山建遇真宫,並有致张三丰《御制书》云:

  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:朕久仰真仙,渴思亲承仪范。尝遣使致香奉书,遍诣名山虔请。真仙道德崇高,超乎万有,神妙莫测。朕才质疏庸,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。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,拱俟云车凤驾,惠然降临,以副朕拳拳之怀,敬奉书。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。

 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,武当山应该还有一个张三丰。

  

张三丰与张三峰

  《辞源》张三丰条目,这样解释:

  [张三丰]

  (1)宋代技击家。也作张三峰。本武当丹士,精拳法。其法主御敌,非遇困危不发,发则必胜。明嘉靖时张松溪也传此拳法。

  (2)明代道士,辽东懿州人。名全一,一名君宝,号三丰。以其不修边幅,又号张邋遢。曾居武当山,行踪飘忽,太祖、成祖使人觅之皆不遇。英宗时赠“通徽显化真人”。明史有传。

  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张三丰条目全文抄录如下:①宋,武当丹士。亦作张三峰。徽宗召之。道梗不前。夜梦神授拳法。厥明。以单丁杀贼百余。遂以绝技名于世。②明,懿州人。名全。一名君宝。三丰其号。以其不饬边幅,又号张邋遢。一衲一蓑。所啖升斗辄尽。行游四方。不常厥处。太祖、成祖求之。皆不得。英宗时赠“通徽显化真人”。

  这两部权威著作都明确表示:宋代有个张三峰,明代有个张三丰。但其解释都在“张三丰”条目之内。那么,宋代张三峰最早的典故出处在哪里呢?

  黄宗羲是最早提出张三峰创武当内家拳的历史学家。清代康熙初年,黄宗羲在《王征南墓志铭》中写道:“少林以拳勇名天下,然主于搏人,人亦得而乘之;有所谓内家者,以静制动,犯者应手即仆,故别少林为内家,盖起于宋之张三峰。三峰为武当丹士,徽宗召之,道梗不得进。夜梦玄帝授之拳法,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……”谭大江先生在《武当内家派述秘》一书中,进一步阐述说:“黄宗羲的说法来源于两个方面。一、他在《王征南墓志铭》中记有王征南的一段话,说:‘今人以内家无可炫耀,于是以外家掺入之,此学行当衰矣!’遂 ‘许叙其源流’。”“为了正本清源,拨乱反正,王征南生前曾将该派源流及其内涵详告过黄宗羲,允许他向社会公开;二、黄宗羲作为一个史学家,不会单听他(王征南)口传而不查史料。最有可能是,黄既目睹过王保存的宗谱,又查过宋有关史料,方能为其下结论。”

  稍后于《王征南墓志铭》的雍正十三年(公元1735年)版《宁波府志》张松溪传中也有张三峰为北宋人的记载。其中云:“松溪,鄞人,善搏,师孙十三老,其法自言起自宋之张三峰。”

  凌善清《形意五行拳图说》中云:“北宋时有张三丰者,隐武当为黄冠,究心达摩之术者若干年,得其玄奥,乃尽弃少林之成法,而一以练气为主,有从之者,即授以形意拳以为练习之初步……”

  1933年,华曹元所编《国术》一书“总论”中提到:“……至北宋时,有张三丰其人者,精达摩术……合以阴阳动静之理,而发明为太极拳,授徒于武当山,是为武当派,北人多尚之,谓之内家拳。”

  《清史稿》中提到:“内家者,起于宋武当道士张三峰。”

  我国当代著名道教学者李养正先生在《道教概说》一书中指出:“考武当内家的祖师,乃北宋徽宗时的张三峰(亦称张三丰),传说他夜梦真武大帝授拳法。明末清初黄宗羲 《王征南墓志铭》中说:‘有所谓内家者,以静制动,犯者应手即仆,故别少林为外家,盖起于张三丰。’三百多年之后,明初武当山又出了一位著名的道士也叫张三丰。后者是前者内家拳技的继承者和发扬者。武当道士,历来均在教团内秘传内家拳技,至今仍保存这种传统。”

  现在我们明白了,北宋张三峰,元、明张三丰,均确有其人,都是武当太极拳大师。

  

太极图与太极拳

  根据文字记载,我们初步认定,北宋徽宗年间的武当丹士张三丰,就是太极爷。那么,为什么要称他为 “太极爷”呢?太极爷为什么要手托太极图呢?

  (1)太极图

  张三丰会武术,几乎人人皆知。但许多人并不知道,我们今天所见的阴阳太极图,包括韩国国旗在内,是张三丰根据前辈的创意,重新发明、创作、绘制、定稿的。根据 “新浪微博”、 “腾讯微博”上的资料,我们得知太极图最早的创意者为钟离权,钟离权传给吕洞宾,吕洞宾再传给陈抟,陈抟根据吕洞宾的创意,绘制出了无极图,刻在华山石壁上。

  陈抟所作无极图是当时图学中最突出、影响也最大的图式。正由于有这个图示,后来才衍出了周敦颐的太极图。周敦颐的 《太极图说》首句便是 “无极而太极”或 “自无极而为太极”。由此显见周敦颐太极图源于道教陈抟的无极图。

  张三丰继承陈抟之思想,称 “易道”即 “太极道”,所以,他在完善陈抟的易道思想上,创立太极道体系,把丹道和太极内功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应该说,太极图的一个间接来源是道教。张三丰作为武当道人,根据自己对道教理论的研究,在陈抟无极图和周敦颐太极图的基础上,创作出了太极图。

  张三丰对太极图的解释为: “黑为阳,白为阴,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阴阳互相转化。阴为无,阳为有。逆时针转,有生于无,无生于有;有中有无,无中有有。中间的S线为道。万事万物,从无到有,从有到无,经历都是曲折的。”

  张三丰在修真图中描述了生命的演进过程,即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演五行,五行演八卦,八卦得演万物昌。这种 “顺则成人”的繁衍进程,与现代医学所认知的人体生命演进进程,是如出一辙的。

  因为今天的各种太极八卦图都是根据张三丰太极图演化而来,可见张三丰太极图的影响之大。

  (2)太极拳

  按逻辑推理,先有太极图,后有太极拳。分析太极拳的特点,还得从太极图说起。 “武当拳功的创造者,将太极图应用于拳击,太极图也成了太极拳的图徽。在这个图徽模型的指导下,太极拳的运动方式和路线也成为曲线、弧线和圆线。”

  张三丰作为武当道人,他当然知道,太极图就是 “道”。 “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。道家主张自然、清静、虚柔、节让、养生以全形。体现在武术上就是以静制动,以柔克刚,穿化闪避,借力消劲,后发先至,得机决胜,为内家拳提供了理论体系和技击运用的依据。”

  杜元化 《太极拳正宗》中有: “三丰祖师因乱世,隐居武当,号曰丹士。将此拳 (太极拳)练至神化之域,技冠当代,名著环球。朝野之人,无不钦佩。在武术中,不亚孔子在文学内集群圣之大成。所以斯术号为武当派。”

  华曹元 《国术》第一章 “总论”中有: “至北宋时,有张三丰其人者,精达摩术,而参以道家冯一元穴道术三十六手,推阐为长拳七十二路。又依据华陀五禽戏原则,扩充为十二形,此流传现在为形意拳。并折取少林柔功,合以阴阳动静之理,而发明为太极拳。授徒于武当山,是为武当派,北人多尚之,谓之内家拳。”

  太极观太极拳传人陈明庆先生根据先辈传言如是介绍: “张爷从四川来到杉沟,住在山洞中修行。这里有两个山洞。一个在前,洞不大,一片漆黑,人们叫它‘黑洞’。黑洞高2米、宽1米、深8米,里面能坐一桌人吃饭;一个在后,明亮宽敞,人们称为 ‘后洞’。张爷就住在后洞里。后来,他创出了太极拳,人们称这洞为 ‘太极洞’。太极洞边上有一岩道,可当厨房,张爷就在这里长期生活下来。至今,太极洞石壁上仍留有一碗清泉,干旱不涸,雨涝不溢。传说,这是张爷留给后人的 ‘神水’,人喝了能治病。”

  杉沟这个地方十分古老。太极洞对面半坡上,有一人工建的台子,是古人拜太阳的地方,所以就叫 “拜太阳台”。

  据当地人讲,张爷在山洞中天天练太极拳,招收了不少徒弟。徒弟们就住在拜太阳台边上的古庙里。练武的人,也练气功,他们叫 “内丹”。拜太阳台是练气功打坐的好地方。再后来,张爷收的徒弟多了,这里无地方住。于是,张爷就分出一部分徒弟住到太极观,再分一部分徒弟住到八卦亭。大家分别住在三个地方,各自练太极拳。慢慢地,三个地方的徒弟,练出了各自的特色。在太极观练的拳,就叫“太极拳”,再后来发展为 “太极剑”;在八卦亭练的拳,便称为 “八卦拳”,再往后发展,就成为了 “八卦掌”;而太极洞里住的徒弟,始终练的是 “形意拳”,没什么大的变化。这就是太极拳的三个分支太极拳、形意拳、八卦拳的来历。

  

太极拳的疑问与思考

  自黄宗羲在《王征南墓志铭》中说是北宋徽宗年间武当丹士张三峰演练创作出了武当内家拳之后,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,有人肯定,有人否定,莫衷一是。

  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,书成于至元十三年(1276年),是道教人物传。书中记载男仙781人,女仙120人,共计901人,其中没有张三峰。《武当福地总真集》为武当道人刘道明撰,书成于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,共三卷,这应该是武当山留存的最早的志书。书中记载武当真仙21人,也无武当丹士张三峰。按理说,宋代道君皇帝想打交道的人,应该在书中大书特书一笔才是,为什么却没有张三丰的记载呢?

  其实,黄宗羲在《王征南墓志铭》中,已经给予了解释:“三峰为武当丹士,徽宗召之,道梗不得进……”说明他推脱原因,未见徽宗,仍是隐士,没人知道他的庐山真面目。再有一句:“三峰之术,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……”这个“百年以后”,是个很广泛的时间概念。两百年、三百年也属 “百年以后”。可以理解,以上二书的作者不了解张三峰,不在书中为他立传,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  从地理位置上讲,杉沟这个地方十分偏僻,它远离武当山的三条神道,其特点是封闭、幽静、不惹人注意,所以张三峰才会隐居此地。

  从武当道教的传统风格来看,“道家主张清规、无为、不争、退让、养生、全形,有绝技者,一般不耀于世人,时至今日的武当派,亦坚持要求不谈、不记、不传的门规”。“据说,武当派之戒约为五不传:骨柔质钝者不传,心险者不传,好斗者不传,狂酒者不传,轻露者不传。又有‘宁可失传,不可误传’之说。”

  这里有一实证,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武术代表性传承人赵剑英,曾任武当山道教武术总教练,她的老师金子弢先生,1929年来到武当山,拜李合林为师,学习武当太极拳。金先生离开武当山后,半个世纪从不向任何人传授武艺。直到70多岁时,遇到赵剑英,才将自己苦苦演习了50余年的太乙五行拳教给她。金先生去世时86岁,他一生就只收了这么一个徒弟。

  细心人看过太极观的神像布局后,就能体会出一些太极拳保密的传统。太极爷面前的守护神是天聋、地哑。在其它庙宇,天聋、地哑是文昌帝君的守护神。文昌帝君,亦称文曲星,掌管文运、功名,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后,尤为文人学子顶礼膜拜。他因怕科举考试时泄题,才用天聋、地哑作为勤杂人员,让打听考题者一问三不知。太极观太极爷面前为什么也用天聋、地哑呢?道理很简单,可以为太极拳保密。

  我们可以推测,张三丰收徒的条件这么严格,保密手段这么周密,他的事迹不能外传,武术不为外人知道,似乎是很正常的事了。

  综上所述,本文认为,北宋张三峰的确存在,他就隐居在今天丹江口市官山镇杉沟村的山洞里,创作出了太极图与太极拳。在他仙逝后,当地百姓和他的徒弟们,按照他生前的形体容貌,用石头雕了神像,供奉在太极观中,成为太极观的主神太极爷。为了让师父的美名流芳百世,徒弟们又凿了石窟,将张三峰的青年坐像刻在石窟内,并记上时间:大元至元二十一年岁次甲申正月,让其永远成为铁证。

 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,太极爷究竟是谁,还缺乏碑文之类的直接证据和更多的旁证。因此,本文所叙述的观点,不能算是最终定论。笔者敬请诸位武术大师、专家、学者对这篇拙文不吝赐教,给予指正。

 

Deja un comentario

Tu dirección de correo electrónico no será publicada. Los campos obligatorios están marcados con *